臺灣食用油的老味道

臺灣早期的經濟治領方向以農業為重,各家飼養家禽家畜,捲起褲管在田間務農,生活付諸大量的勞力和汗水,休息時要補給身體所需的熱量,便從價格實惠又具有其營養價值的芝麻油、花生油,以及過年過節使用的豬油來料理入菜,成為了臺灣家庭油料的常伴者。

製油歷史從家族齊力支持說起

位於彰化靠海的芳苑鄉地區,在東北季風的影響下形成適合芝麻與花生作物生長的砂質土壤。早年祖父(陳江)採集鮮蚵販售維持家計,兒子陳籤務農栽種花生發展製油事業,初期需要大量的人力幫忙,家族上下無不捲起袖腕大力支持,加上時間一點一滴的累積榨油經驗傳承至今,成為了家族百年事業。

發展製油改善農作經濟價值

到了阿公 陳籤時期,以務農、栽種花生起家,每年農曆春節後收割一期稻作,為保持土地肥力、增加產量及預防蟲患,二期時種植適合芳苑亞熱帶季風氣候的雜糧特用作物-花生。日治初期,臺灣在日本經濟上的地位屬於糧食生產基地,當時的環境及儲藏設備簡陋,常面臨花生收成後久存的困難,於是民國22年(1933年),阿公便開立了臺灣早期的油車行-「新建發製油」。油籽從採收烘炒到傳統式的榨製,製油設備需要壓碎機、蒸熟桶及油車等器具,材質採用堅硬的木料如樟木、龍眼木,外層再包裹一層金屬來增加耐用度,每一道工序都需投入龐大的人力及時間,輾壓的過程會以牛隻取代人力作業增加生產力,透過榨製保存工序,不但提升了花生農作的經濟價值,同時也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。

價值兩甲地的電話,串起芳苑鄉的在地情誼

看著油車行蒸蒸日上,阿公思維著要有一支電話方便做業務接洽。民國38年(1949年),當時芳苑鄉內沒有幾支電線桿,為了申辦機房電話,需從隔壁二林鎮一路架設電線桿來到芳苑,此設立規模花費了當時約兩甲地的價值,才得以申辦這支手搖式機房電話,電話號碼為96號。